专家观点
当前位置:首页 > 权威解读 > 专家观点
吴令英教授:卵巢癌的预防与个体化靶向治疗进展
时间:2013-07-22 10:01:50 来源:丁香园 点击:
本届best of ASCO会议上,吴令英教授为我们介绍了晚期卵巢癌20年来的治疗进展,并对靶向药物改善卵巢癌患者预后的治疗前景给予了积极评价。会后,吴令英教授接受了丁香园通讯员的专访。采访详情如下:

丁香园:吴教授,您好,感谢您接受丁香园的采访!我们知道卵巢癌的初治反应率大于80%,但是它的复发率也很高,请问对于防止卵巢癌复发有什么有效措施?

吴令英教授:目前来说卵巢早期癌的治愈率会高一点,而中晚期癌确实复发率很高。化疗的初始治疗即一线化疗方案有效率达80%以上,但是绝大部分患者即使达到临床完全缓解,两年内仍有50%到70%会复发,对于怎样更好的减少卵巢癌的复发是病人和医生共同关心的问题,全球都在研究如何减少复发或者延长复发的时间,但目前为止还没又找到满意的解决方法。

国际上有一个研究证明在一线化疗之后维持应用紫三醇可以延长病人的无进展生存期,也就是延长复发时间。但是因为病人在前几个化疗疗程中已经使用这个药物,如果再维持使用就会增加毒副作用,病人要再次承受十几个月的化疗痛苦和副作用。目前比较有希望的就是靶向治疗药物,包括抗血管生成药阿瓦斯汀( Avastin ),还有ASCO会议上报道的阿拉帕尼(olaparib)以及帕唑帕尼(pazopanib),帕唑帕尼用于一线治疗之后的维持治疗,阿瓦斯汀则在化疗同时使用,都能延长病人的无进展生存期。但是Avasting延长OS(总体生存率 )的作用是有限的,而关于阿拉帕尼的OS(总体生存率 )今年的结果还没有出来。

丁香园:您刚才提到如果再次使用同一种药物,可能会加重毒副反应,有什么方法可以预测药物的毒副反应以及毒副反应的严重程度,从而有针对性的对病人进行药物调整?

吴令英教授:所有药物在上市之前都会对它的疗效和毒副作用进行相关的研究,包括I期、II期以及III期临床研究,所以对于复发病人的治疗,包括缓解后的维持治疗,我们都会根据病人上次化疗的毒副反应以及目前存在的毒副作用进行药物选择,在有效的药物里选择没有叠加毒副作用或者毒副作用小的药物,但是目前要找到毒副作用小又有效的抗肿瘤药还是比较困难的。
给我们带来希望的临床研究就是帕唑帕尼、阿拉帕尼这些抗血管生成以及针对卵巢癌基因突变的药物,这些治疗都能提高临床疗效,而且病人能耐受其毒副作用。但是帕唑帕尼还在研究阶段,至少在国内还没有上市,它应用到临床还需要有一个过程。

丁香园:有些临床试验在国外是有效的,但在亚洲人群效果不是很好,毒副作用大,这里面有没有人群和种群的差异?

吴令英教授:人群和种群是存在一些差异的,比如细胞毒类药物,但是靶向药物或者设计到分子水平的药物会不会有差异还不是十分清楚。阿拉帕尼的临床试验在亚洲人群中并没有改善生存期,原因目前还不很清楚,一方面亚洲人群使用这个剂量的药物毒副作用大,耐受性差。入组的病人因为毒副作用将药物减量达到75%,而全球的研究中药物减量只有50%左右,剂量降得太低肯定会影响疗效;另一方面亚洲人群可能存在特异性靶点的差异,对此还没有做进一步的研究,目前只是观察到这种现象,下一步可能就会针对亚洲人群做更进一步的研究。就是说不是每种靶向药物针对每个人都有效,即使化疗药物在卵巢癌还有10%左右的病人原发耐药,是无效的。

丁香园:卵巢癌发现的时候很多就已经是晚期,无法治愈。目前有没有可以针对相关通路或者靶向蛋白进行早期检测的方法?
吴令英教授:因为卵巢癌藏在腹腔里,不容易被发现,不像宫颈癌,绝大部分会在癌前病变的时候就可以发现。卵巢癌70%都是中晚期患者,等症状出现后再去检查大部分就是晚期。而对于卵巢癌的早期发现做了很多研究比如从检查入手,包括经阴道B超,肿瘤标记物CA125等联合监测,这些检查可以使一部分人被发现,但相对整个人群来说这个比例微乎其微。

在卵巢癌病人中有5%到10%的病人是有家族遗传的,称为遗传性卵巢癌乳腺癌综合征,有遗传性的BRCA1基因突变。从现象上看,家族中直系亲属有卵巢癌病史或者同时患有卵巢癌和乳腺癌,时就应该引起警惕,及早进行筛查检测。

在国内基因检测大部分医院都还没有开展,但是已有临床研究,相关的研究结果已经发表在国际刊物上。这不是说有基因突变的人就要去切除卵巢或者乳腺,需要看家族中的发病年龄,如果确认家族性高发,一般在近绝经期就是40岁以上可以考虑预防性切除,最好是在家族中最年轻的患者发病年龄两三年前就做预防性切除。但这不是说切除之后就不得癌症,即使切除了卵巢,还有极少部分人会得原发性腹膜癌、原发性输卵管癌等。有部分学者认为卵巢的肿瘤起源于输卵管。

丁香园:再次感谢您接受丁香园的采访,祝您工作顺利!
会员登录:
如您忘记密码,请联系我们的客服!
联系电话:400-669-0360
登陆:
  • 新浪微博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