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类型-肺癌
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 > 疾病类型-肺癌
复旦大学发现化疗后某些基因突变会丢失
时间:2014-06-23 09:45:19 来源:转化医学网 点击:
1.0.jpg


来自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利用外显子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比较新辅助化疗前后乳腺癌组织外显子组的差异,发现化疗前存在TP53或PIK3CA突变的肿瘤在化疗后可能丢失该突变。并进一步分析了突变丢失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表在6月12日的《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杂志上。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邵志敏(Zhi-Ming Shao)教授及余科达(Ke-Da Yu)副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邵志敏教授从事乳腺癌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多年,主要科研重点在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乳腺癌的规范化治疗、乳腺癌转移机制的研究和乳腺癌易感基因的研究。余科达副教授擅长乳腺肿瘤的早期诊断、手术治疗及综合治疗,以及局部晚期乳腺癌的诊治。

      乳腺癌治疗已较十多年前进步,不少新的治疗方案已成为近代医治乳腺癌的策略之一,靶向治疗更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虽然治疗已不再只局限于化疗、放疗和手术治疗,但是,化疗和手术仍然是治疗的基础,亦是癌症治疗学研究的骨干。现时,化疗已经由昔日的单一药物化疗发展到联合化疗,疗效实在有很大的改善。随着生物科学及肿瘤学的进步,几类化疗药物不但能合并使用,为了进一步提高疗效,更可与其他新的分子靶向药物联合应用治疗肿瘤,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空间。然而,传统化疗的应用多于手术后使用,要证明其疗效,所需时间甚长,由此,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CT)应运而生。

      新辅助化疗也称作术前化疗、早期化疗、诱导化疗,是近年来国际医学界提出的一种在恶性肿瘤局部实施手术或放疗前应用的全身性化疗,并根据术前化疗的敏感性及肿瘤组织学坏死程度制定术后的治疗方案。新辅助化疗为医生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来了解不同病人对不同治疗的反应,以较短时间得以化疗的效应,并让肿瘤专家预知治疗反应及预后结果。达到控制远处转移灶发展的目的,增加乳腺癌的保乳机会。而阐明与新辅助化疗前后的遗传改变,鉴别出相关的预后生物标记物,对于更精确地评估个体治疗亦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TP53和PIK3CA是乳腺癌中突变率最高的两大基因,据国际最大的癌症基因组研究团体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 TCGA)报道,TP53和PIK3CA在乳腺癌中的突变率均在35%左右。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调查了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中TP53和PIK3CA体细胞突变的情况,并分析了观察到的突变谱具有的临床意义。研究样本来自于三个组群:其中组群1和组群2分别是是206名与158名接受新辅助化疗未达病理完全缓解的患者;组群3为81名接受手术及其辅助化疗的患者。

      通过测序,研究人员发现在组群1中,化疗前有24.8%的肿瘤存在TP53或PIK3CA体细胞突变,而新辅助化疗后只有12.1%的肿瘤样本存在这些突变。一些最初具有TP53和PIK3CA突变的患者在接受新辅助化疗后突变丢失,相比于没有改变或是存在相反改变的患者,他们具有较高的Miller–Payne评分,无病存活率及总生存率增高。在第2组群中,他们成功地验证了TP53和PIK3CA突变丢失与生存率提高之间的关联。此外,遗传分析显示化疗前肿瘤显示高的瘤内遗传异质性,即同一肿瘤内既存在TP53或PIK3CA突变细胞,又存在非突变存在。研究人员认为这或许可以部分地解释化疗后某些患者突变状态转换的遗传基础。

      这些数据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新的概念:新辅助化疗或许可以降低乳腺癌患者的突变率。此外,TP53和PIK3CA体细胞突变丢失或许可以转化为预后生物标记物,帮助选择后续治疗并改善患者的生存。

会员登录:
如您忘记密码,请联系我们的客服!
联系电话:400-669-0360
登陆:
  • 新浪微博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