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类型-抗血栓
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 > 疾病类型-抗血栓
智能化“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评估报告”发布
时间:2017-09-22 10:41:26 来源:生物谷 点击:
2017年9月21日,在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潘柏申教授和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葛均波院士的共同推动下,智能化“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ASCVD)风险评估报告”在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上正式发布!潘柏申教授强调,中国正面临未来十年心血管事件不断增加的严峻局面,对ASCVD的防治形成巨大挑战,血脂检查必须告别过去几十年来沿用的所有人群“一个标准一刀切”的粗糙管理模式。这次推出的智能化“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ASCVD)风险评估报告”,是由检验与临床共同参与、根据患者个性化特征由评估软件自动完成的智能化报告,作为一种辅助的临床决策支持工具,将有效的从检验切入,协助临床医生规范胆固醇等主要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管理,使患者得到及时的综合干预与治疗,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患者未来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实现我国心脑血管事件拐点的早日到来。
 
长期以来血脂参考值“一个标准一刀切”:弊端太大,需彻底改进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 年修订版)》指出,依据ASCVD发病危险采取不同强度干预措施是血脂异常防治的核心策略,总体心血管危险评估是血脂异常治疗决策的前提和基础,指南明确界定了不同ASCVD危险人群所需要达到的LDL-C目标值。比如糖尿病等ASCVD的高危人群,其LDL-C目标值应该控制在2.6mmol/L以下,而发生过脑梗、心梗的患者其LDL-C目标值应该控制在1.8mmol/L以下。
 
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现实情况是目前大多数医院所使用的血脂检测报告单,所有人群均使用“同一个参考值”,即心梗患者、脑梗患者拿到的化验单标准是正常健康人群的检验标准(即: 3.4mmol/L以下均属于正常范围)。
 
这种血脂参考范围“一个标准一刀切”存在明显弊端:从检验角度,无法依据患者疾病特征为临床医生提供个体化的参考值;从医生角度,参考指南无法便捷计算出患者的具体风险值,血脂异常的诊断率和治疗率低;从患者角度,无法形象的认知血脂异常及其危害,无法得到针对性的教育和随访,知晓率低,用药依从性差,很多患者和患者家属很困惑:“医生啊,我的血脂化验单是正常的,你为什么说我还要控制呢?”
 
而医生血脂管理的缺乏个性化与针对性、患者自己认为“血脂达标了、没事了”的种种情况,都会导致患者无法接受规范的血脂治疗,从而导致了心梗、脑梗等严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不仅给患者增加了病痛的折磨,还给家庭造成沉重的疾病负担,更给全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智能化ASCVD风险评估报告: 中国心脑血管慢性病管理的历史性一步
 
为了有效解决血脂检验一个标准一刀切的老问题,在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潘柏申教授和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葛均波院士的积极倡导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领先探索创新的智能化“ASCVD风险评估报告”,于2017年2月17日在心内科首次落地应用。
 
 
潘教授指出,智能化ASCVD风险评估报告是由检验与临床共同参与、由嵌入医院系统的评估软件根据受检者的血脂数值、性别、年龄、以往相关病史、身高体重等数据信息,在后台自动完成的智能化报告,对于提高血脂异常的检出率意义重大,同时也是一种辅助的临床决策支持工具,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适宜技术,帮助临床医生预测和识别ASCVD高风险人群,提供个性化的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理想目标值及健康处方,进而有助于医生针对患者的多重危险因素制定出个体化的综合治疗决策,而且更易得到患者的积极配合,提高依从性和改善治疗效果。
 
 
 
图:报告模板为模拟数据
 
此外,还可以通过风险评估软件进行大数据分析,包括真实世界中不同检测方法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不同危险分层患者的流行病学数据、达标率、治疗率、风险评估对医生/患者行为干预的效果评估、以及卫生经济学收益等。
 
潘教授还分享了中山医院心内科使用该风险评估报告的初期结果,项目初期的报告结果显示,心内科就诊患者的LDL-C达标率和血压达标率分别为64%和61%,极高危人群(比如已患有心梗、脑梗的患者)的达标率仅为49%和57%,这与中国大型多中心、横断面流行病学研究DYSIS的结果一致,说明目前我国的ASCVD综合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据悉,今年1月该项目正式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启动试点,并于2月16日生成第一张报告单,8月28日于北京也生成第一张试点报告单。目前,天津、杭州、西安、大连、重庆等地的社区医院也正在积极推进。
会员登录:
如您忘记密码,请联系我们的客服!
联系电话:400-669-0360
登陆:
  • 新浪微博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