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类型-抗血栓
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 > 疾病类型-抗血栓
聚焦2013长城会:如何个体化解决抗血小板药物抵抗
时间:2013-10-18 10:00:04 来源:三济生物 点击:
编者按:2013年长城会隆重落幕,此次大会专门设立了个体化治疗的专场,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体现了个体化医疗的时代已经到来,接下来,摆在各位医者面前的,恐怕是不断接受个体化思想的洗礼,并以此教育患者和家属。
抗血小板药物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但是随着不断的临床实践发现,患者对于抗血小板药物的反应性良莠不齐。如何找到适合每位患者的最适药物和剂量?沈阳军区总医院韩雅玲教授的《血小板功能检测与抗血小板药物抵抗:如何发现及应对?》的演讲,或许能给我们诸多启示。

抗血小板药物抵抗

首先要纠正一个认知误区:抵抗≠无效。
抗血小板药物抵抗主要指的是:患者对抗血小板药物的反应性不佳(低反应或无反应),加大剂量后,反应性未见提高而副作用增加。
上世纪90年代就有学者发现,对阿司匹林反应差的病人随访2年,出现心血管事件的机率明显高于对阿司匹林反应正常的病人。
氯吡格雷应用于临床后,人们也发现,病人对氯吡格雷的反应性有差异。有研究提示,氯吡格雷抵抗者死亡和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增加。荟萃分析显示,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病人,氯吡格雷抵抗者缺血事件增加。

基因差异,主导疗效预后

人们发现,部分需要在体内代谢的抗血小板药物,由于受到相关基因表型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抗血小板效应。因此,对于该类药物,可以通过检测其基因表型预测抗血小板药物抵抗情况。
比如,氯吡格雷代谢受体内CYP2C19基因的影响。有人发现,携带CYP2C19突变基因患者,氯吡格雷疗效大大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显著增高。
ELEVATE-TIMI 56研究也显示,携带CYP2C19*2纯合子的病人,即使氯吡格雷加量至常规量的4倍(300mg),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仍较差。
韩雅玲教授等的研究显示,携带CYP2C19两个低突变位点是术后血小板高反应性的独立预测因素,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术后缺血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

如何应对抗血小板药物的抵抗?
  • 增加剂量。OASIS 7研究显示,双倍剂量氯吡格雷与常规剂量氯吡格雷对比,在实施介入治疗的患者中,心血管事件和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明显下降。支架内血栓的相对风险下降42%。
  • 联合用药。CURE研究及CREDO研究均已证实,与单独应用阿司匹林相比,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韩雅玲教授等也发现,对于有氯吡格雷抵抗的病人,加用西洛他唑可显著降低缺血驱动的靶血管血运重建,而出血风险未增加。
  • 换用新型的抗血小板药物。比如替卡格雷,作用的靶点与氯吡格雷一致,但是起效更快、疗效更强。
如何未雨绸缪,提早预知谁是低反应性患者?

提到如何在用药前就提前预知谁会更容易发生抗血小板药物抵抗,基因检测就该粉墨登场了。
只需要抽取患者几毫升血液,就可以检测出患者相应基因的突变情况,通过检测,来制定和调整抗血小板药物的用量,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会员登录:
如您忘记密码,请联系我们的客服!
联系电话:400-669-0360
登陆:
  • 新浪微博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