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药
当前位置:首页 > 量体裁药 > 肿瘤药
单抗类肿瘤靶向药物的个体化用药
 单克隆抗体分为裸单抗(以下简称单抗)和修饰的单抗。单抗抑制肿瘤生长的主要机制是依赖其诱导的免疫效应,即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效应)、聚集和活化宿主的效应细胞、通过补体介导的细胞毒作用(CDC 效应)、阻断受体-配体的相互作用以及诱导细胞凋亡等机制杀伤肿瘤细胞。[1]
 
  1997 年第一个问世的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利妥昔(rituximab,美罗华)就是针对CD20 的单抗,与化疗联合使淋巴瘤的治疗步入了新的时代。之后又陆续上市了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HER ⁃ 2)的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贝伐珠单抗(bevacizumab)、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西妥昔单抗(cetuximab)和帕尼单抗(panitumumab)等。
 
  爱必妥(化学名:西妥昔单抗)与维克替比(化学名:帕尼单抗)都用于结直肠癌的治疗。都是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信号途径的生物大分子药物。
 
  正常生理条件下,EGFR的胞外部分通过与其配体结合,使其形成二聚体,并激活其胞内的酪氨酸激酶活性,启动下游细胞信号分子(包括Kars和BRAF)的活性,引起细胞增殖。
 
  西妥昔单抗和帕尼单抗可以特异性的结合EGFR胞外部分,封闭配体与EGFR的结合位点,从而阻断细胞信号转导以及Kars和BRAF的活性,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和活性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产生,降低癌细胞的浸润和转移扩散。
 
  当KRAS和BRAF基因发生突变后,其编码生成的蛋白产物无需接受上游信号蛋白的活化便始终处于激活状态,从而启动下游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引起细胞增值。
 
  因此,患者在服用西妥昔单抗或帕尼单抗药物时,如果KRAS和BRAF基因发生突变,那么疗效会降低,不可使用这两种药物,为了不做无用功,应该在用药前进行基因检测。这样一来,为患者尤其是晚期癌症患者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络(NCCN)早在2008年的临床指南中就已经明确指出:肿瘤患者接受爱必妥或维克替比这类的靶向药物治疗之前,必须进行KRAS基因突变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决定是否可以使用此类靶向药物作为临床治疗措施。
 
  中国的结直肠临床肿瘤实践指南也指出:肿瘤的KRAS基因能高度预测爱必妥治疗结直肠癌的效果,强烈建议所有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进行肿瘤组织的KRAS基因型检测!
 
参考文献:[1] 肿瘤分子靶向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王雅杰,王宁.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0 年7 月第30 卷第7 期, 文章编号:1005-2208(2010)07-0526-04
会员登录:
如您忘记密码,请联系我们的客服!
联系电话:400-669-0360
登陆:
  • 新浪微博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