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 > 
避开靶向药物治疗误区 肝癌个体化治疗势在必行
时间:2013-10-31 09:26:16 来源:生物谷 点击: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是第2位的癌症杀手,全球第3位癌症死因。据WHO 2008年统计显示,一半的肝癌发生在中国。

近年来,肝癌基础研究领域进展迅速,已发现了大量与肝癌发生、发展相关的分子标记物及信号通路;但在临床治疗中,肝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3%-5%,主要还是由于早期诊断率低并且缺乏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转化研究为基础研究与临床诊断架通了桥梁。具体到肝癌中,分子诊断标记物的筛选、分子分型及个体化靶向药物的发展是转化医学中非常重要的领域。

 

15年肝癌标志物被发现,临床成功应用几乎无

近年来,随着各种组学技术和高通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肿瘤诊断候选标志物被发现,肝癌分子诊断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肿瘤标志物可确定个体是否处于癌症风险状态,能早期检测癌症、预测生存和复发、监测治疗效果等。主要包括基于基因组、转录组、代谢组的肝癌诊断生物标志物以及蛋白标志物。目前肝癌筛查和诊断主要倚重影像学和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测。但影像易受操作者经验影响,且难以区分肝癌和非恶性增生,一些影像如CT、MRI等花费较昂贵,难以广泛和常规应用。AFP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肝癌血清标志物,但其应用一直受到争议,发现新的可靠的能弥补AFP缺陷的肝癌诊断标志物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一个较理想的肿瘤标志物应具备以下特点:取样的非侵袭性、检测方法简单可靠且不受操作者主观因素影响、敏感性高、特异性高、能区分恶性肿瘤与良性结节、能早期诊断、价格适中、易于常规使用,但是目前尚未有标志物能同时满足这些要求。尽管近15年来有众多肝癌分子诊断标志物被发现,但几乎都没能在临床成功应用。

肝癌靶向药物治疗误区 个体化治疗势在必行

肝细胞肝癌(HCC)已经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肿瘤之一,根治性治疗(肝切除、局部消融、肝移植)是HCC 病人获得长期生存的最主要途径,但术后复发与转移是制约进一步提高HCC 疗效的瓶颈。再手术切除仍是复发性HCC 的首选治疗方法。

近年来随着分子靶向药物的研发和临床运用,HCC 的分子靶向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已进入临床的分子靶向制剂包括小分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针对某些特定细胞标记的单克隆抗体、抗肿瘤血管生成的药物,以及多靶点激酶抑制剂等。目前,针对HCC 不同靶点的小分子化合物有数十个,有超过100 项以上的靶向小分子药物的Ⅰ~Ⅳ期临床研究在全球开展,并分别处于不同的研发阶段。

分子靶点与相应靶向治疗药物

早年对靶向治疗药物普遍存在一个误区,认为靶向治疗的毒性会比较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病人在用药期间还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毒副反应,常见的有恶心、腹泻、乏力、蛋白尿、高血压和痤疮样皮疹,尤其是皮肤系统的反应,与传统化疗药物相比,其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高得多。除了靶向治疗药的毒副反应外,肿瘤细胞对靶向肿瘤血管抑制剂也产生了耐药性。

当前分子靶向抗肿瘤治疗模式并非对所有病人均有效,且临床有效性也不尽人意,肿瘤的高度异质性可能是临床有效率低的原因。因此,寻找特定肿瘤分子标记物,选择敏感人群,从根本上实现量体裁衣的个体化治疗势在必行。

会员登录:
如您忘记密码,请联系我们的客服!
联系电话:400-669-0360
登陆:
  • 新浪微博登录